景点及活动 风尚

疯堂不疯

撰文: Yuci Tai

此文章首次刊登在WGM 2016年09月/10月刊中。

位于澳门半岛中部、望德堂区西南,为大炮台山镜湖马路、水坑尾、荷兰园大马路与西坟马路所包围的区域名为”望德堂坊”,俗称”疯堂”。从十六世纪至二十一世纪,此坊区经历了高低起伏,蕴藏着昔日首个澳门华人天主教区发源地的风光事迹,于1984年被列为政府重点保护文化财产之一,现今则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生动形态活着。深入了解后,您看到的,将不仅是充满南欧风情的美丽街区,而是坊区内一段段有意思的澳门天主教教区故事。

“疯堂”名称由来
走进望德堂坊,最醒目的地标莫过于望德圣母堂,又名圣拉匝禄堂。在澳门的二十多座教堂中,论建筑规模,它不值一提;而按天主教教堂一贯美轮美奂的华丽设计来看,它更有点被比下去。然而,对于澳门教区,特别是澳门华人教友来讲,望德圣母堂别具意义。它不仅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,又是澳门第一座主教座堂,同时也是澳门首座华人教堂。

那当时为什么要建这座教堂呢?据说,1566年,贾耐劳主教来到澳门,并到达昔日属于城外的望德堂一带,看到不少从城中被放逐来的麻疯病人,感到叹息。故此,主教翌年便在该处建立一座麻疯病院,并在其旁边建圣拉匝禄教堂,供奉圣母望德,让病人祈祷。教堂的葡文名字Igreja de São Lázaro中的Lázaro有两个含义,其一是来自《圣经》中的”富人与拉匝禄”的故事(路加福音十六章19-31)。

望德圣母堂具有 现代巴洛克建筑风格

望德圣母堂具有现代巴洛克建筑风格

有一个富家人,身穿紫红袍及细麻衣,天天奢华地宴乐。另有一个乞丐,名叫拉匝禄,满身疮痍,躺卧在他的大门前。他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饥,但只有狗来舔他的疮痍。

那乞丐死了,天使把他送到亚巴郎的怀抱里。那个富人也死了,被人埋葬了。他在阴间,在痛苦中举目一望,远远看见亚巴郎及他怀抱中的拉匝禄,便喊叫说:父亲亚巴郎!可怜我罢!请打发拉匝禄用他的指头尖,蘸点水来凉润我的舌头,因为我在这火焰中极其惨苦。

亚巴郎说:孩子,你应记得你活着的时候,已享尽了你的福,而拉匝禄同样也受尽了苦。现在,他在这里受安慰,而你应受苦了。除此之外,在我们与你们之间,隔着一个巨大的深渊,致使人即便愿意,从这边到你们那边去也不能,从那边到我们这里来也不能。

那人说:父亲!那么就请你打发拉匝禄到我父家去,因为我有五个兄弟,叫他警告他们,免得他们也来到这痛苦的地方。

亚巴郎说:他们自有梅瑟及先知,听从他们好了。

他说:不,父亲亚巴郎!倘若有人从死者中到了他们那里,他们必会悔改。

亚巴郎给他说:如果他们不听从梅瑟及先知,纵使有人从死者中复活了,他们也必不信服。

这个故事警告世人:冷漠和忽视是可怕的,不要漠视别人的需要,否则,他们也会像故事中的富翁一样,死后到地狱受苦。其二,葡文Lázaro亦即”麻疯病人”之意,故有人将教堂称为疯堂庙、发疯寺等,而不少人却误会为”疯颠”,事实上此”疯”不同彼”疯”也。

教堂地位超然
1576年1月23日,罗马教宗额我略十三世颁发诏书,宣布设立澳门为天主教教区,并指出要以圣母为名的一所教堂作为澳门的主教座堂。当时澳门已建成的三所教堂,即圣安多尼堂、圣老楞佐堂和望德圣母堂,其中只有望德圣母堂以圣母为名,因而担起了领导澳门天主教教区的历史重任。

其后,不断有葡萄牙人来澳门定居,人口暴升。1623年,教友认为主教座堂应接近市中心新马路一带,迁离麻疯病院,因此兴建了现时的大堂作为澳门主教座堂。到了19世纪末,望德堂区发生严重鼠疫,当时总督高士德做了一个明智决定,把该区木屋夷为平地,彻底清理,重建平房,麻疯病院搬至路环。

婆仔屋是昔日天主教自梳女的居所

婆仔屋是昔日天主教自梳女的居所

虽然这座主教座堂不再是”大阿哥”身份,亦脱离麻疯病院多年,但其地位犹在。往日每逢新任主教到达澳门就职,均必先到望德圣母堂,以代表对这座前主教座堂的尊敬,这个仪式直至1976年高秉常主教上任后停止;而现在,教堂附近仍有不少街道以”疯”字命名,如疯堂新街、疯堂斜巷、疯堂里、疯堂围等等,以作纪念。

罗格永佑小城
望德圣母堂内最值得注意的是入口处右边的圣像,这是全澳圣堂唯一的”疫病主保”圣罗格。罗格出生于13世纪一个法国官府之家,左胸前有一个红色十字形胎记。十二岁那年,其父母双双离世,他寄居于身为公爵的叔父家中。

罗格虽然继承了父母大笔遗产,却没有贪图财富,而是把财富分给穷人,并披上朝圣者服饰到罗马朝圣。他抵达意大利北部时,当地爆发鼠疫,只是路过的他没有赶快离开,反而留在当地以基督之名帮助病人。许多病人因其悉心照顾和代祷而痊愈,而他自己却不幸感染疫病。

罗格为免造成他人的负担,独自一人隐居山洞。此时,竟有一只小狗每日带面包给他过活,而他在没有任何药物及治疗下康复。其后,罗格回到故乡,却被误以为敌国间谍而被囚禁,经历长达五年的煎熬,死时囚房泛起奇异的蓝光。由于罗格的经历,故被封为疫病的主保,其圣像旁边有一只咬着面包的小狗相伴。望德堂区内的圣禄杞街,亦以这位疫症主保为名。

望德堂坊内保留了众多 旧式的葡式建筑

望德堂坊内保留了众多旧式的葡式建筑

2003年各地受非典型肺炎疫症之害。尽管澳门邻近首发地区广东顺德及爆发疫区香港,却仅出现一例输入性个案,安然度过。有传这是因为澳门教友纷纷到望德圣母堂向圣罗格祈求后,他在天主前代祷之恩泽。

“自梳女”奉天主
昔日望德圣母堂一带,为华人天主教徒的聚居之地。葡萄牙传教士最初以澳门为据点,向中国内地传教。清朝末年,中国境内的义和团四处歼灭异教徒。当时奥斯定神父带领一批信徒逃难至澳门,在城墙以外的望德堂坊聚居。其后,愈来愈多华人教友居住于此,故又被称为”进教围”。望德圣母堂早于1854年已有专职的华人传教事务,成为澳门首个华人教堂。

然而,华人天主教信徒在清政府的压制之下,也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。当时有华人改用葡文姓名来领洗,以避免清政府的调查。另外,还引申出一些结合广东风俗和天主教信仰的”自梳女”。”自梳”源自广东顺德,当地部分女子不愿盲婚哑嫁,且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,故立誓终生不嫁,与志同道合的”自梳”姐妹们一同生活。

疯堂围是区内一条售卖文创产品的可爱小巷

疯堂围是区内一条售卖文创产品的可爱小巷

进教围内的华人女子不愿盲婚哑嫁,亦是受到天主教修女不嫁的传统影响,但她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与当时的外籍修女有别,故进行天主教”自梳礼”,终生不嫁侍奉主。这个”自梳礼”不是像中国传统在庙宇内向菩萨起誓,而是在望德圣母堂内由神父主持,并向天主起誓。这些天主教”自梳女”一同居住在望德圣母堂右侧的”婆仔屋”,她们与男信徒平起平坐参与教会事务,为临终者祈祷、帮助殓葬事宜,深受坊内区民尊重。

文创产业基地
婆仔屋建成至今已逾百年,其最初的名字为”贫穷者之家”,于二战日本侵华期间,收容大量难民和穷人。之后演变为一所女老人院,婆仔屋因而得名,高峰期曾有一百多名住客。

目前婆仔屋已蜕变成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地之一,而该区亦被当地政府积极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大本营。紧邻婆仔屋的疯堂十号创意园更是不可错过,其三层古老建筑内有多个本地文化艺术展览。周末的文艺氛围愈发浓厚,区内每逢周六、日下午三时至六时都会举办”黄昏小叙”活动,有街头音乐、绘画、手工艺品等。

望德堂坊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角色任务,从为照顾麻疯病人的”疯堂”,至小城早期的天主教活动中心”进教围”,再到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。昔日的不少历史建筑依旧屹立着,有的继续默默地服务当地居民,有的则被注入新动力加以活化,新旧元素交错。

不妨带着以上故事,亲身造访或再次游走这片文化寻宝地,相信您会有更深刻和有趣的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