撲克業 撲克

好萊塢何時能為撲克發一手制勝牌?

撰文: Ben Blaschke

我們都喜愛一部好電影,如果你正在閱讀本專欄,那麽也一定多少喜歡玩點撲克。這麽說來,一部有關撲克的電影無疑是一個令人垂涎的命題,對吧?

Eric Bana飾演的綠巨人比撲克選手更可信

Eric Bana飾演的綠巨人比撲克選手更可信

我可以想象一下 - George Clooney坐在一個地下牌室,告訴對手自己如何剛從監獄出來;Brad Pitt走進來,滔滔不絕地演說他的撲克知識。二位令整個房間目瞪口呆後,都帶著一大疊鈔票離開…這不是電影《Ocean’s 11》的開場場景嗎?

不過嚴肅地說,在將這個我們喜愛的遊戲搬上大屏幕方面,好萊塢有著很大的責任。稍微過得去的撲克電影寥寥無幾,並且他們越是刻意去努力,作品越是糟糕。

2007年,好萊塢試圖利用全球撲克熱,打造了一部叫《Lucky You》的電影,由Eric Bana和Drew Barrymore主演。故事中,Bana是一個走黴運的撲克高手,努力挖掘自己的撲克潛能,同時試圖達到父親的期許(另一位職業撲克玩家,由Robert Duvall飾演)。

細節不重要,因為很沈悶。不過不出預料,電影的高潮情節中,Bana和Duvall雙雙打進WSOP主賽事決戰桌,Bana放棄一手最強牌以第三名出局,重拾父子情誼。多麽荒唐!

一年以後,電影《Deal》試圖贏得撲克觀眾的尊重,通過插入你曾見過的幾乎所有職業玩家的片段,Chris Moneymaker、Greg Raymer、Phil Laak、Antonio Esfandiari、Scott Lazar和Mike Sexton…你說得上來的名字,都能找到。有用嗎?沒用!又一部太過做作的電影。

那麽我們想看到什麽?簡單點說,我們想看一些真實的東西。Daniel Craig在電影《Casino Royale》的四人全押中,以同花順擊敗兩個葫蘆和一個同花的情節是不能接受的,盡管我們也知道需要為James Bond破點例。

《Rounders》依然是撲克電影的基準

《Rounders》依然是撲克電影的基準

在這方面,只有一部撲克電影曾命中靶心,至今仍倍受撲克群體的推崇,很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撲克電影(我承認,在這個評論中有些許偏見)。《Rounders》於1998年發行,由於這是在2003年全球撲克熱掀起之前,其制作並不是好萊塢純粹用來大賺一筆的匆忙之作。故事結尾並不像很多糟糕的撲克電影一樣設定在WSOP決戰桌上,而是在地下牌室和隱蔽的密室,主角Matt Damon在這裏與自己內心的魔鬼較量。

其中有一個很引人矚目的片段,兩次WSOP主賽事冠軍Jonny Chan出現,不過這一幕在整個情節中是有真正意義的,而不是隨意植入,以營造一種虛假的可信度。並且,Damon和俄羅斯匪徒Teddy “KGB”之間的最後大攤牌依舊是屏幕上最令人難忘的場景之一。



唉,距今15年,撲克狂熱者的這場等待也太久了,看來我們還要繼續回味《Rounders》一段時日。也許那些好萊塢制作人可以從《Rounders》的開場中學到一些東西,當Matt Damon的角色告訴我們,“聽著,如果你坐在牌桌上半小時還分辨不出誰是那個蠢貨,那麽你就是那個蠢貨。”